查看原文
其他

女教师上网课时遭家暴!全网震怒,我却担心那个说出实话的孩子......

教育编辑部 爸妈研究所 2023-02-12

▲点击上方卡片,关注更多育儿信息


作者:周川

来源:教育


上热搜了!

11月21日上午,河南新密的陈老师上网课时遭家暴。


陈老师是高二理科班的英语老师,彼时正好好上着课,突然有一个男人冲入画面,气势汹汹与之发生争执。

想到学生们都看着,陈老师第一时间伸手想把对方推出去,

可下一秒,对方直接掐住老师的脖子。

之后,两人离开镜头,画面外传出激烈的尖叫声......


直播上网课的学生连忙报警。

23日,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两人是夫妻关系,已和解,老师身体无大碍。

究竟是什么事,让施暴者如此愤怒,哪怕明知妻子在直播上网课,依旧大打出手?

警方了解到,当时陈老师丈夫是在问“吃饭了没有”,因为陈老师没有搭理,于是出现了视频中的一幕。

全网沉默了。

因为对方没回应,就可以直接掐脖子,施暴?!

在直播镜头前都敢动手,那日常生活中呢?

一位学生透露:

“我们老师说,这是家暴第n次了。”

视频在全网疯传,“无大碍 已和好”的词条更是冲上热搜榜首。

联想一下孩子稚嫩的眼神,我顿时觉得毛骨悚然......

01

每次出现家暴事件,离婚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。

“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”这个真理,我们也说了无数次。

一位妈妈在遭遇家暴后表示,自己不是不想离婚,但是:

“我想让我的孩子有完整的家,单亲娃娃太可怜了。”
“我受点苦就苦点,孩子好好读书,长大点有出息了,我也值了......”

面对家暴,因为种种原因,加上施暴者每次动手过后,都会哀求和保证,所以很多受害者选择了继续容忍。

妈妈们普遍认为,疼的是自己,孩子又不疼不痒,甚至大多时候丈夫并不会在孩子面前施暴,所以更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。

据统计,2.7亿家庭中有30%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,

而女性平均遇到35次家暴之后才会选择报警。

可受伤的,真的只有母亲吗?

家长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强忍下去了,实际上,暴力和伤害在用新一轮的方式传播。

妈妈每挨一次打,孩子就多受一次伤。


英国曼彻斯特大学、布里斯托大学等研究机构专家小组研究显示:

母亲在子女6岁前遭受家庭暴力,孩子智商低的可能性高3倍。

布里斯托大学收集了3997对母子数据,从怀孕到孩子满8岁期间跟踪测量母亲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。其中17.6%的妈妈表示遭到情绪上的冷暴力,6.8%的妈妈遭遇到肢体暴力。

调查结果很明显(低于90分的智商为低智商):

妈妈没有遭受过家庭暴力,孩子8岁时智商低于90的比例是13%;

妈妈在孩子6岁之前(包括孕期)遭到过肢体暴力,比例上升到22.8%;

妈妈频繁遭受家庭暴力,孩子低智商的几率骤升至34.6%。

而孩子要遭受的,除了生理上的智商变化,还有精神上的折磨。

还记得广东汕头那个录家暴视频取证的妈妈吗?

她用手机拍下了自己挨打的全过程。


刚把手机摆好,丈夫就破门而入,一句话都懒得解释直接拳打脚踢。最让人绝望的不是挨打时的疼痛,而是两岁的孩子目睹了一切。

他就站在一边,眼睁睁看着妈妈挨打,哪怕自己害怕,也依旧趴在妈妈身上,阻止爸爸的暴行。


妈妈的哀嚎声和孩子的尖叫声夹杂着,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孩子的恐惧......

身体上的伤口会随着时间愈合,但心理上的伤痛,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淡化,反而会刻骨铭心的伴随终生。

许多目睹过家暴的网友纷纷表示:


导演黄莉曾公开袒露过发生在自己童年的真实故事。

“我用23年时间走出家暴阴影。”

她11岁时,亲眼目睹了母亲被家暴的全过程,年幼的她站在门缝处,吓得浑身僵硬又无力。

更可怕的是,妈妈被家暴后,竟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在她身上。

灯泡坏了,她挨骂;妈妈心情不好了,她挨打......


她不敢反抗,怕因为自己的哭闹,爸爸又对妈妈动手。

“要是没有自己就好了,妈妈就不会挨打了”这是很多目睹父母争吵施暴孩子的共同想法。


黄莉认为母亲婚姻中的所有不幸,都是自己的责任,如果能阻止父亲就好了,如果自己再有用一点就好了......家庭暴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价值观,她觉得自己是有罪的。

这种负罪感被带到了成年后,导致她不断在亲密关系中隐忍、牺牲,这也使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。

可她明明只是一个孩子,明明也是受害者,怎么会有罪?!

家暴的受害者,从来都不止母亲一人,对于孩子来说,这是一场漫长而没有回头路的酷刑。

02

这次河南陈老师网课被打事件,除了担心老师本身,我最关心的是观看直播的孩子。

孩子们才读高二,三观还在建立,在得知自己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被打,却依旧选择和好如初。

就像很多家长,为了孩子或其他各种理由选择次次隐忍,

这无声地退让,会让孩子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?

很多受害者选择忍让,

殊不知,对家暴的纵容,是比家暴本身还要恶心的事。


柴静曾做过一次关于家暴的专题,其中一位母亲忍受家暴多年,她的三个孩子并没有如愿健康快乐长大。

儿子从小开始混社会,和父母没有过多交流,没有人知道他和什么人在一起;

女儿表示:“我再也不相信男人了,他们只有暴力。”

目睹过家暴的女孩,比一般人更难建立亲密关系,很容易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。

网络上有个词,叫做“报复性恋爱”。

从小的家庭环境,会让她们滋生出报复的心理,把对父亲的怨恨加注到其他男性身上,不断找男生恋爱然后分手,或者进行心理折磨。

又或者,有些女生会下意识重复母亲的命运。

她们会把家暴合理化,甚至会主动为丈夫找借口:

“只是夫妻吵架而已,他压力大才出手的。”


自己天生低贱,不配被珍视,不配被爱的错误认知被刻在骨髓。

自己挨打是应该的,妈妈挨打都忍过来了,我挨几次打有什么关系?

还有一些女孩,会极其避讳父亲的各项特征,找一个和父亲完全相反的男性,不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,远离爸爸那样的男人,成了终身目标。

她们还只是孩子,却被“暴力”套上了命运的枷锁。

目睹过家暴的男孩也一样。

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发现:

如果孩子曾经长期经历家暴,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,暴力是被允许的,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个真实事件。

张某(化名)平时性格一直很好,但是一喝酒就变得狂躁,爱打人。

有一次,因为一点小事与妻子发生争执,借着酒劲他把妻子活活打死了。

后来,相关工作人员追溯到他的原生家庭发现,他并非天生暴戾,相反,他平时待人温和。

而他的父亲同样爱喝酒,并且经常酒后对妻子进行打骂。

把妻子打死的案例相较极端,但是从小看到爸爸打妈妈,长大后也对妻子施暴的案例却多不胜数。

据统计,目睹家暴的男孩,长大后对伴侣施暴的概率,比一般男性高出5.27倍。

除了家暴,男孩的另一个极端,是变成被大众嗤之以鼻的“妈宝”。

他们会带着童年自己对母亲的歉疚感成长,长大之后依旧对妈妈有亏欠感,活在被妈妈保护,被暴力笼罩的恐惧中。

出现性格扭曲,诱发一系列心理疾病:

自卑、懦弱、胆小怕事、没有男子气概;
残暴、欺负弱小;
没有安全感、自我封闭;
改变性取向;
患上抑郁症、焦虑症......

甚至有的会过度与母亲联结,成年后也无法摆脱,滋生“恋母情结”。

当越来越多的受害者选择原谅施暴者,那这些暴戾的拳头,不仅仅会打在自己身上,还会一拳一拳打在孩子的人生轨迹上。

父母早期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深刻影响,甚至构成了他们成年后的人生信条和思维方式,想要改变,等于要把大脑和灵魂重新清洗一遍。

这才是原生家庭“宿命论”最致命的点。

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,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。

2015年,我国颁布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》,明确指出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。

有句话说得很对:

“有暴力发生的地方,就是犯罪现场,哪怕这个地方叫做家庭”

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孩子在这样家庭出生的事实,但是作为父母,我们可以拿起法律武器,努力让孩子远离暴力。

03

父母一定要明确认识到,家暴对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。

如果过去的悲剧已经无法改变,那家长必须减少家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,向他传递正确的三观,给予他安全感。

首先,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;

如果正在经历家暴,可以及时拨打110,或者拨打全国妇联妇女维权热线:12338,和全国妇联反家暴热线16838198求助。

如果你有被家暴的风险,可以在当地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,避免自己再次受到伤害。


其次,安抚孩子的情绪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;

目睹过家暴,很多孩子会自责,滋生出“妈妈就是因为我才挨打的”、“要是没有我就好了”......

家长必须在自己情绪稳定后,告诉孩子:

“这不是你的错。”

把孩子从自责当中拯救出来,教他们分清妈妈的遭遇和他们无关,并且明确告诉孩子,暴力是不对的。

无论有什么原因,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暴力,都是不对的。

很多人认为家暴是丑事,家丑不可外扬,但是对于目睹一切的孩子来说,避而不谈或者模糊不好的过往并不是“遮羞”的正确方式。

必须让孩子及早的认识到,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,都!违!法!

再则,远离家暴源。

不要让孩子再次经历目睹家暴,也不要指望对方能马上改过,认清对方的真面目,及时止损才是最明智之举。

以下8项都可以作为家暴证据,根据法律规定,对离婚争取子女抚养权、财产分割有益:


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,就是爱自己,过好自己的人生。

每位家长都有对家暴说“不”的责任,

要知道,只有你过得幸福,孩子才有可能幸福。

幸福和快乐,从来不靠忍受延续;

真正的幸福,是一种能量,靠一代又一代人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中传递。

希望每位家长,都能告诉孩子:

伤害不对,你很珍贵~

大家共勉。

感谢看完,欢迎点亮【赞】+【在看】,在【评论区】一起说说你对家暴的看法吧~

-END-

热文推荐
· 从国民老婆冰冰,到差点查无此人· 新冠一代的孩子们,正在亲历超出想象的「次生灾难」

作者:教育编辑部周川。来源:教育致力于为0~15岁儿童打造前沿、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,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、跟进教育部政策,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。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,转载请联系微信号(ID:judushu)授权。
本期编辑:栗子

点击【在看】,跟所长保持联系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